JICA之行---李晓梅赴日本研修总结与感悟
2020-03-02 15:27:00 来源: 作者:PICU 李晓梅 【 】 浏览:1711

2019年12月15日我结束了为期1月的日本JICA之行。本次短期项目进修受医院安排,学习内容是:针对管理者的,加强严重感染性疾病暴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(Field Epidemiology to strengthen the preparedness for the severeinfectious disease outbreaks(for managers) )。回国之后便是繁忙的日常工作和随之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全国上下万众一心,大众对传染病有了新的了解,也让我再次回看刚刚结束的学习。

说到学习的感悟,主要有两方面:1.对严重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再认识;2.对日本文化和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了解。

在赴日本之前,提到流行病学现场调查,我可以联想到的就是: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,在我们上报传染卡后,到临床科室填写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场景。而本次学习内容涵盖了传染病管理的各个方面,让我对流行病学调查有了较为完整的概念;也让我对日本的传染病监控系统、抗生素耐药监测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;对基于指标的监测、基于事件的监测、哨点监测有了一定的认识;对灾难后感染性疾病的暴发和管理有了理念上的提升。学习的形式也是多样的,有讲座,有分组讨论,有个人汇报,还会有各种检疫所、研究所参观。日方很多讲师、教授都是参加过国际救援的,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,在传染病的风险评估、新闻发布、与WHO的合作以及国际救援中的团队合作各领域,结合实例,和大家进行讨论,分享经验。内容也涉及到感染性疾病现场调查表的设计、统计学分析、灾害救援等。学习期间,大约有1周的课程是进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(NIID)学习,期间还参观了研究所不同生物安全级别(BLS-1.2.3)的实验室(没有接触到BLS-4实验室),得以接近一下高大上的病原学实验研究。参观中,即可以接触到日本川崎市现在防疫和检验人员进行毒物、放射性元素、蚊虫和环境监测的工作,也有机会看到一个多世纪前的日本横滨检疫所和实验室,了解传染病防控的历史。日本灾害救援队(JDR)的感染性疾病团队的秘书,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国际救援工作,JDR和我们的蓝天救援队一样,担负着全世界范围内救援的任务。来自熊本医院的领队,分享他们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方面的研究,还会给大家加入管理工具SWOT、TOWS的相关内容,引导大家对内部优势劣势、外部机遇威胁进行分析。在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学习期间,亲闻他们的火灾应急演练全楼报警。

正式开启课程,第一节课就是儿科临床一线老教授对全球感染性疾病的介绍。一个醍醐灌顶的理念:传染病是全球性的疾病,尤其严重传染病暴发,需要全球参与。作为一名临床医生,之前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是局限的,尽管对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人群有基本的认识,日常工作中我们更关注每一个病人的诊治,而流行病学是整体的、全局的管理。很多时候,会觉得有些疾病暂时和我们没有关系,比如汉他病毒、尼帕病毒、黄热病等等,即使在中东综合征、埃博拉流行期间,我们似乎觉得这些严重的传染病离我们还很远。今天新冠肺炎的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传染病是全球性问题。近日,美国胸科协会致信中国同道:你们不仅在为中国人民而战,你们保护的是整个人类世界。

传染病防控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,也是现代医学重要成就之一:疫苗的应用,通过保护易感人群,降低疾病的发病率,阻断传染病的传播。人类已经靠疫苗接种消灭了天花——现在说起来很轻松愉快的事,但这中间也有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。通过回顾人类传染病防控的历史,也加强了对疫苗接种的认识,了解到日本和我国疫苗接种的异同,也从非洲学员那里,了解到他们的疫苗使用和传染病防控情况。

还有一个特别关注到的情况:人口老龄化。现在是日本,其实我们紧跟其后。(这里,特别想对从事老年科工作的老师说:“您那儿才是朝阳产业。”)人口老龄化,传染病的防控也会出现新的情况。
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口老龄化,日本基础设施特别细致入微,除了大家热议的功能齐全的马桶盖,更注意到卫生间里的急救按钮。甚至同一房间,在高处和低处分别设有急救按钮,应该是考虑到了摔倒的人的使用。还惊奇地看到,通往机场的豪华大巴车上设有卫生间(第一次看到公共汽车上有这样的设计),估计也是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吧。作为儿童重症领域的一线人员,早就知道,日本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的普及率极高,亲临日本后,依然有出乎意料的感觉,除了我们知道的机场、车站、宾馆、单位等公共场所,我在乘坐的大巴车上也看到了AED,并且问过司机,得知他们经过培训,会使用AED。

尽管早就对日本的工匠精神和垃圾分类做到极致有所耳闻,来到JICA东京中心,还是被日方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触动了。启程之前JICA的小册子就已经发到手中,详细的介绍JICA中心的生活和环境,更是让我第一次知道了“经济舱综合征”的概念。工作的细致程度令人折服。即便如此,第一次独自去日本,语言不通,内心有点不安。出机场的一刹那,看到拿着JICA小旗的接站人员后愉悦的心情随之而来。接站的工作人员核对身份后,一边告知注意事项,一边送上一张详细的说明,并将我送上机场巴士。到站后又有接站人员毫无缝隙的接送至JICA东京中心(TIC)。TIC的工作人员确认后,立即播放带有中文的生活注意事项视频。接下来,毫无障碍的很快安排住宿。之前的忐忑,早已无影无踪。第二日的program orientation更是详细具体,仔细地解释说明的同时,还将一份份详细的schedule和注意事项送到受培训者手上,听不清、记不牢,也可以随时自己翻看查找,这对大家接下来的学习、生活有很大帮助。JICA细致入微的安排食宿生活及周末的东京巴士游,让参与者踏实而充实。接下来,各种已经备好的学习材料放在一个活页本上,以后的学习中,这个承载着老师和工作人员细致工作的资料本越来越厚,我们的收获也在不断增多。感谢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付出,让我收获知识的同时,体会到日方极致的工作方式。

刚到日本,就听说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%,起初在东京学习的3周对此没有概念,最后一周从东京到熊本,从熊本到天草,途中,看到路两边的青山,也就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这个数字。作为学员中唯一的一名儿科医生,在学习过程中,有一件特别开心的事,就是遇到了7位有儿科医生经历或正在做儿科医生的老师。以至于非洲的学员忍不住发问,为啥日本这么多从事感染性疾病工作的人员都是儿科医生?学习过程中,对日本人之间的礼仪——深深的鞠躬也感受颇深。所到之处,我们一行11人(另外10人都来自非洲国家),都感受到了友好和礼遇。作为唯一的亚洲学员,我在语言交流上还是感受到了压力,但走在日本的街道上,或是在各场所,看到随处可见的汉字,能够读懂意思,和来自非洲同学比起来,会多一份自在。还注意到,在日本日常饮食中,“拉面”和我们汉语发音是一样的。这也让我感受到,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渊源。

新冠肺炎疫情以来,来自日本政府和民间的援助,令我们一次次感动;捐赠物品上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、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裳”的留言让我每每泪目。希望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,传承2000年来的文明,世代友好下去。

本次进修时间虽短,但收获的启发和指点,仍历历在目;其实每一次的进修,既是促进职业发展的动能站,也是激发前瞻思维的创新源;也衷心感谢和希望医院推出更多更好的交流合作项目,保持职工不断学习,精进自我技能。培育专业素养,以促进医院目标、职工价值、患者服务的更好实现。

JICA日本国际协力机构(Japan InternationalCooperation Agency = JICA)成立于2003年10月1日(其前身是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,该事业团成立于1974年8月1日),是直属日本外务省的政府机构。它以培养人才、无偿协助发展中国家开发经济及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实施国际合作,携手共创美好明天为该机构的宗旨。